睽違歐洲七年,一下飛機, 幼苗一逕雀躍,對隨伺在後的驚喜全然不知。 超乎預期,是旅行迷人之處。 感動、連番的感動是幼苗與義大利的第一接觸, 靈性的、凡俗的;泫淚的、狂喜的, 高迭交錯在灰朦、沒有強烈色彩的米蘭, 街景枯白,內心澎湃… 主教大教堂也稱「米蘭大教堂」是下飛機的第一個景點 事實上體驗零下幾度的天氣,才是第一個行程唄! 冰刺的冷洌空氣,連後腦勺都發凍, 刀刮的酸寒風,沒有障蔽的雙頰是受不住的。 有多冷呢? 為了拍照無法戴手套, 才一會兒功夫,雙手凍紅像煮熟的蝦子。 幼苗不怕冷,但顧及老樹, 到教堂頂樓觀賞雕刻的計劃就打消了。往室內走… 一進到百貨公司,幼苗與老樹同聲:哇!好溫暖! 極凍之下溫度的落差感拉到最大、衝擊力提升到最強。 歌德式的教堂建築,就是以這種方式, 呈現光明與黑暗的強烈對比。
教堂是歐洲旅遊必排的景點, 對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, 「教堂」是觀光、是藝術欣賞。
就像幼苗一樣,彩繪玻璃是觀看重點, 靜靜地在幽暗中繞一圈, 就覺得沒什麼好流連的,無味的想離開了。 多次旅遊歐洲,教堂也看了不少, 但還是無法感受「被黑暗包圍的光明」有什麼意涵。 雖然沒有信教,但是一踏進主教教堂, 幼苗一貫的,在入口處,用聖水在胸前畫一個十字架, 以接受宗教的儀式,表達對教堂的敬意。 由於戶外陰霾暗慘,教堂內更加幽暗,一片漆黑, 我們在近似沒有光線中前行,更加無趣。 回國後看網友精彩的分享, 才知道自己當時什麼也沒「看到」, 就連正中央莊嚴氣勢的主壇都毫無印象, 只是…當幼苗走到主壇旁邊,卻感動得想掉淚了。 最先是一只告示牌吸引幼苗的注意, 上面寫著:遊客止步,除非你想告解。
這裡有幾排教堂椅,面向走道與主壇, 裡面坐了好些人,低頭、閉目、輕輕握著拳。 強烈的燈光揚揚灑在這方空間, 復又從這些充滿語言文字的臉上折射到幼苗的心上。 「被黑暗包圍的光明」, 原來黑暗是一個引子, 引導浮動的心沉澱、除去色彩的眩惑, 心眼睛目歸零,在極度的落差中自自而然 趨向光明、感受光明、在光明中…觸動。 黑暗既是引子也是主體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 雖處於黑暗,實與光明相容為一體。
老樹問為什麼這篇遊記定名為「聖母的眼淚」? 幼苗說這是比擬法,比方 從這些告解懺悔的人身上,期欲淨化的心所透發出來的, 與聖母與生俱來的聖潔光輝並無二致; 而當一顆凡俗之心都能因為感受靈性的昇華而落淚, 更何況聖母?等同此時必會流下慈愛的眼淚。
往前走,是另一個十字架的觸動。 這裡同樣也有幾排椅子,但相反的背向走道與主壇, 主空間沒有光線,(那天是熄燈嗎? 幼苗讀別人的網誌沒這麼暗啊!) 座椅前有好幾排蠟燭, 因著黑暗,每一支燭光的亮度都提升到最高, 在氣流中晃動的、奮力向天上伸延的小小燭火, 體現出生命的潛在律動,光與熱,希望與未來。 在燭檯前面有一個金色的十字架, 設在伸手可及的高度,信徒掌心貼著十字架, 祝禱著?祈念著? 是什麼樣的心情,什麼樣的對談,幼苗無可得知, 但莊嚴肅穆的氛圍在內心引起不可思議的漣漪, 從第一天的米蘭綿延到最後一天的羅馬, 在回國後的一個月後歸岸為【奇異的恩典】,容後再續。 美是心的覺受,善是心的體現。 如果沒有受授力,天堂與地獄無別, 而光明與黑暗也不過是個比喻。 真正的藝術千年傳世的藝術, 不是精雕細琢,不是發別人所不能想… 而是能借由物相的變化組合, 激盪出人類至真至善的情懷。 聖母會不會流淚, 十字架能有什麼觸動, 是疑問還是解答,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後記: 教堂到底能不能拍照呢?即使門外的告示不能, 但仍眾說紛紜,各有解讀,依其解讀各行其事。 幼苗以為「寧動千江水,勿動道人心」, 有些教堂雖為觀光景點, 但是前來「與神對話」的人可不少呢! 單純只用心去看教堂,
或許有一天「與神對話」的人就是自己囉。 因為幼苗沒有拍照,所以第1及9張照片分享自豆比媽的窩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dobby-alicia/article?mid=17767&sc=1#18697
地點:義大利.米蘭.主教大教堂(米蘭大教堂) 時間:一○一年二月七日
|
在無常世界品嚐當下的美好、傳送美好、安住美好、 如果能夠更要超越美好,甚至放下美好…......................
分享生活中的經驗,對現實的世界懷抱無限的夢想,加入我們,成長~茁壯,變成大樹一樣,給需要休息的人乘涼,給需要依靠的人可以倚立的地方。
- Sep 11 Wed 2013 14:48
★聖母的眼淚,十字架的觸動~米蘭大教堂(主教大教堂)歌德式教堂賞析~【神的恩典.白色義大利之旅-6】 .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