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jpg 

睽違歐洲七年,一下飛機,

 幼苗一逕雀躍,對隨伺在後的驚喜全然不知。

 超乎預期,是旅行迷人之處。

 感動、連番的感動是幼苗與義大利的第一接觸,

 靈性的、凡俗的;泫淚的、狂喜的,

 高迭交錯在灰朦、沒有強烈色彩的米蘭,

 街景枯白,內心澎湃…   

2.jpg

 主教大教堂也稱「米蘭大教堂」是下飛機的第一個景點

3.jpg

 事實上體驗零下幾度的天氣,才是第一個行程唄!

冰刺的冷洌空氣,連後腦勺都發凍,

刀刮的酸寒風,沒有障蔽的雙頰是受不住的。

4.jpg

 有多冷呢?

 為了拍照無法戴手套,

 才一會兒功夫,雙手凍紅像煮熟的蝦子。

 幼苗不怕冷,但顧及老樹,

 到教堂頂樓觀賞雕刻的計劃就打消了。往室內走…

 一進到百貨公司,幼苗與老樹同聲:哇!好溫暖!

 極凍之下溫度的落差感拉到最大、衝擊力提升到最強。

 歌德式的教堂建築,就是以這種方式,

 呈現光明與黑暗的強烈對比。   

5.jpg 

 教堂是歐洲旅遊必排的景點,

對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,

「教堂」是觀光、是藝術欣賞。

6.jpg

 

7.jpg

 

8.jpg

 就像幼苗一樣,彩繪玻璃是觀看重點,

靜靜地在幽暗中繞一圈,

就覺得沒什麼好流連的,無味的想離開了。

多次旅遊歐洲,教堂也看了不少,

但還是無法感受「被黑暗包圍的光明」有什麼意涵。

9.jpg

雖然沒有信教,但是一踏進主教教堂,

幼苗一貫的,在入口處,用聖水在胸前畫一個十字架,

以接受宗教的儀式,表達對教堂的敬意。

由於戶外陰霾暗慘,教堂內更加幽暗,一片漆黑,

我們在近似沒有光線中前行,更加無趣。

回國後看網友精彩的分享,

才知道自己當時什麼也沒「看到」,

就連正中央莊嚴氣勢的主壇都毫無印象,

只是…當幼苗走到主壇旁邊,卻感動得想掉淚了。

最先是一只告示牌吸引幼苗的注意,

上面寫著:遊客止步,除非你想告解。

 

這裡有幾排教堂椅,面向走道與主壇,

裡面坐了好些人,低頭、閉目、輕輕握著拳。

強烈的燈光揚揚灑在這方空間,

復又從這些充滿語言文字的臉上折射到幼苗的心上。

「被黑暗包圍的光明」,

原來黑暗是一個引子,

引導浮動的心沉澱、除去色彩的眩惑,

心眼睛目歸零,在極度的落差中自自而然

趨向光明、感受光明、在光明中…觸動。

黑暗既是引子也是主體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

雖處於黑暗,實與光明相容為一體。

 

老樹問為什麼這篇遊記定名為「聖母的眼淚」?

幼苗說這是比擬法,比方

從這些告解懺悔的人身上,期欲淨化的心所透發出來的,

與聖母與生俱來的聖潔光輝並無二致;

而當一顆凡俗之心都能因為感受靈性的昇華而落淚,

更何況聖母?等同此時必會流下慈愛的眼淚。

 

往前走,是另一個十字架的觸動。

這裡同樣也有幾排椅子,但相反的背向走道與主壇,

主空間沒有光線,(那天是熄燈嗎?

幼苗讀別人的網誌沒這麼暗啊!)

座椅前有好幾排蠟燭,

因著黑暗,每一支燭光的亮度都提升到最高,

在氣流中晃動的、奮力向天上伸延的小小燭火,

體現出生命的潛在律動,光與熱,希望與未來。

在燭檯前面有一個金色的十字架,

設在伸手可及的高度,信徒掌心貼著十字架,

祝禱著?祈念著?

是什麼樣的心情,什麼樣的對談,幼苗無可得知,

但莊嚴肅穆的氛圍在內心引起不可思議的漣漪,

從第一天的米蘭綿延到最後一天的羅馬,

在回國後的一個月後歸岸為【奇異的恩典】,容後再續。  

10.jpg

 美是心的覺受,善是心的體現。

如果沒有受授力,天堂與地獄無別,

而光明與黑暗也不過是個比喻。

真正的藝術千年傳世的藝術,

不是精雕細琢,不是發別人所不能想…

而是能借由物相的變化組合,

激盪出人類至真至善的情懷。

聖母會不會流淚,

十字架能有什麼觸動,

是疑問還是解答,如人飲水冷暖自知

11.jpg

 後記:

 教堂到底能不能拍照呢?即使門外的告示不能,

 但仍眾說紛紜,各有解讀,依其解讀各行其事。

 幼苗以為「寧動千江水,勿動道人心」,

 有些教堂雖為觀光景點,

 但是前來「與神對話」的人可不少呢!

 單純只用心去看教堂,

 

或許有一天「與神對話」的人就是自己囉。

 因為幼苗沒有拍照,所以第1及9張照片分享自豆比媽的窩

 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dobby-alicia/article?mid=17767&sc=1#18697

 

地點:義大利.米蘭.主教大教堂(米蘭大教堂)

時間:一○一年二月七日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幼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